297幢复建房、居民11388户,总人口数超3万人,涉及殷巷、青源、下墟、东南、长山5个社区,江宁区秣陵街道殷巷新寓是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小区。
(资料图)
建设早、人口多、诉求多元复杂,让该小区面临多重治理难题,同时新居民的持续涌入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重重考验。不过,在秣陵街道创新治理模式下,该小区近年来悄然蝶变,共建共治共享成为“风尚”,万户居民从“陌邻”变“睦邻”,居民遇事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主动参与、积极建议,引得周边不少同类型小区前来取经。
支部建在小区上,服务下沉到家门口
每晚7点一过,殷巷新寓东二区就开始热闹起来,篮球场上,年轻人忙着锻炼,一旁的休闲长廊内孩子跑着跳着,老人们则聚在一起聊天,一派欢乐和谐景象。居民陈富根颇为骄傲地说:“这些新场地、新设施,都是根据大家投票建议新建的,我们宝贝着呢!”
建成于2000年的东二区,是整个殷巷新寓最早交付的一片。随着时代发展,这里不可避免遇到了老旧小区的“通病”,车辆停放无序、杂物垃圾堆积成山、基础设施缺失或破旧、服务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让矛盾越积越深,邻里间常常为了几件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小区没有正规的门禁系统,非本小区的人和车辆都能随意进出,不仅不安全,还让停车等矛盾更加激化。”陈富根回忆道。
为改变这一状况,去年秣陵街道以殷巷新寓东二区为试点,开始探索老旧复建房党建引领多元治理模式。“社区把方向、搭台子,把自主权、决定权交给居民。”殷巷社区党委副书记张丽介绍,去年7月,社区创新成立东二区功能型党支部,由社区党委书记任党支部书记,建立社区党委领导、小区党支部牵头、党员中心户带头、居民共建参与的“四级”体系,通过提、议、统、行、评“五步议事法”,解决群众共同关心的突出诉求。
孔静婷是该功能型党支部的一员,她表示,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专题议事会,广泛征求大家对于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意见。“前期我们上门走访时发现大家对安装电动车充电桩呼声很高,但部分居民认为安装充电桩会占用小区绿化、公共车位,持否定态度。我们通过民生协商多方征求意见,最终让殷巷新寓成了街道首个安装电动充电桩的复建房小区。”她说。
精心选好“领头人”,社区共建还要共治
5月26日上午8点,家住东二区52栋的“公益楼长”耿家禄便已在小区里忙碌了起来,看到车辆停靠不规范、楼道堆积物等现象时,他就上前提醒,被劝说的居民拍拍脑袋,不好意思地说:“马上就收拾!”
“对门相见不相识”,在现代城市社区并不罕见。但在殷巷新寓东二区,邻里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越来越高。“熟人社区,要抓住‘关键少数’。”张丽告诉记者,在党建引领下,社区赋予具有自治能力的党员及核心志愿者“公益楼长”角色,并通过走楼入户等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持续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
目前东二区已经培育发展21名公益楼长和47名居民志愿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居民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凡事都愿意搭把手、出份力。今年以来,东二区12345工单数量同比下降26%。
东二区的经验还复制到了殷巷新寓其他片区。在东五区,青源社区打造了“百姓说事点”,让居民有渠道参与小区公共事务讨论,同时还吸纳87名党员成为小区“红管家”,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在东三区,下墟社区围绕群众关切的公共事务议题,定期召开圆桌会,邀请专家学者、居民代表、物业代表、社区干部等,围坐在一起议事、评事,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更重要的是,5个社区不再简单沿用“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原则,而是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小区治理新路子。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个社区只有十来个工作人员,即使加上物业和业委会,精力也有限。”下墟社区党委副书记徐娟说,随着居民参与度的不断提升,社区干部感觉自己长出了“三头六臂”,基层治理焕发出更强内生动力。
巧用党建“绣花针”,持续做大治理“朋友圈”
殷巷新寓的变化是秣陵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缩影。作为全市人口最多、体量最大的街镇,秣陵区域面积194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56.88万,下辖23个社区、4个村,居民小区220个,社会治理面临地域面积大、业态类型复杂、居民诉求多元等一系列难题。
近年来,秣陵巧用党建引领这根“绣花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聚合作用,激发辖区内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领袖等多元小区治理媒介,汇聚基层党员、乡贤人士、各类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织起一张共治、共建、共管、共享的“睦邻治理网”。
胜太社区打造“老许工作室”百姓说事点,便于群众随时唠家常、提意见以及反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双金社区以“老干部党支部”为支点辐射整个社区,汇聚起共治合力;顺塘街社区打造“公益楼栋长制”,让楼栋长成为党群的桥梁,形成社区、网格和物业的高效联动……如今,街道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好经验、好做法,“一社一特”基层治理格局逐步成型。
秣陵街道组织办负责人瞿胜业介绍,今年街道还启动了片区大党委工作,与辖区37家院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携手,进一步做大基层治理“朋友圈”。目前街道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共同打造的“党建共建基地”、与百家湖商圈党委共建的“百家湖商圈精细治理基地”已经揭牌,一批党建共建项目正加速落地中。
来源:南京日报